呃,“共享单车”是一种伪共享经济的囚徒困境?

发布日期:2017-03-22


图不重要,看字


关于“共享单车”,媒体已经写了太多,各种数据、业务模型已被分析的较为详尽。


今天我们选择回归商业本质,来谈谈商业逻辑。


本文倾向于把目前备受关注的“摩拜”和ofo称为“ 无桩分时租赁自行车”业务。主旨在于:



针对分时租赁自行车项目的核心逻辑提问题,

进而更清楚展示,“伪共享经济”是如何极速进入经典的“囚徒困境”。




“囚徒困境”是博弈论里的经典模型


假设参与博弈的各方,目标都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,而每个个体都追求纯利己的行为,最终结局必然是一个对所有玩家都不利的结局。


而在任何一个门槛越低、越容易进入充分竞争状态的市场里,每个玩家都将快速进入“囚徒困境”,每家都觉得自己非常辛苦,但每家都不赚钱。



从这个商业逻辑出发,理论上聪明的商人应该尽量进入或者自己开辟一个新的市场,从而才能享受到第一口“ 撇脂 ”。


从最丰厚的利润阶段先进入,而且尽量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,电子消费品行业该特征较鲜明,如苹果、三星等。


而互联网创业项目之所以在近年备受资本追捧,则是因为互联网项目的轻资产特点、以及“ 平台效应 ”基因带来的“ 流量经济 ”,获得传统行业无法实现的业务增速和利润率,以及由此带来的惊人的用户数量级和品牌门槛。


平台式互联网项目的增速对应的则是极高的估值倍数,如Airbnb、UBER等真正的共享经济巨头。


因为其模式天然产生的“ 平台效应 ”,业务呈几何级爆炸式增长,从而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,继而享受到极高的估值,实现“ 流量经济 ”。


而“ 共享 ”这个热词也就被媒体频繁使用。



很遗憾,在非移动互联网时代常见的“ 规模经济 ”的生意,如自称“ 共享自行车 ”的“ 无桩分时租赁自行车 ”,并不是平台型的“ 共享经济 ”。


分时租赁自行车的商业逻辑其实很简单:


是通过提供分时租赁服务,获得租金收入,而并非互联网公司以流量获得收入的“ 流量经济 ”模式。



问题1:此“共享”非彼“共享”。


若重资产模式的“ 分时租赁 ”如果也能被称之为“ 共享经济 ”,享受类比于互联网平台型项目的估值倍数的话,那市面上的大量电动车分时租赁项目又为何生存的如此艰难呢?


道理很简单。


“共享经济”的模式是指,通过平台聚合社会上已存在的资源(Airbnb是闲置个人住宅,Uber是有较多空余时间的自有汽车私家车),通过同时增加平台用户(使用资源者),以及资源提供者,两侧数量相辅相成同时增加,进而实现移动互联网/互联网的存在价值“ 提高社会资源流转的效率 ”的同时,降低用户使用成本,且提升资源提供者的整体收入,让闲散资源也能运转起来创造商业价值。


而“规模经济”呢?


规模经济的本质则可能是给已经多余的资源和产能,通过资本青睐的概念而烧钱创造更大量的多余的资源和产能!


实际上,自行车作为一种出行方式正在逐渐被抛弃。


过去五年中,中国的自行车购买量不断下降,从2011年的2800余万辆下降到2015年的2100余万辆。


 


问题2:规模经济,进入门槛极低,概念越受资本青睐,越极速进入斗兽场式埋身肉搏的竞争状态,成为完美的“囚徒”。


进入“囚徒困境”的竞争状态下,只有资本作为护城河的项目,能赚钱吗?


先来看看这些问题:


1、  市场规模:一个市场规模大约也就百亿的市场,真的值得如此兴奋吗?


2、  技术门槛:分时租赁自行车技术性要求不高,容易复制,导致数量、覆盖区域红海竞争。


3、 转换成本:分时租赁自行车不单技术性要求不高,同时也没有很强的品牌门槛,用户很容易因为体验、价格等因素在不同平台之间迁移。


4、  竞争优势:摩拜和ofo,各自的融资规模、烧钱速度、铺车速度并不会有太大差别,背后财团和流量入口逻辑也平分秋色,成本结构类似。区别只在于,摩拜能定位,而ofo暂时不能,这,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门槛。

 

5、  核心指标:规模效应的背后是资本、现金流和资产收益率。很多文章都已经分析过,从这些分时租赁自行车项目的业务模型来分析,要达到盈亏平衡,自行车每日使用次数大概需要8+次。


这里就会带来这几个问题:


  • 沙盘推演一下,在一个城市的短途出行市场需求恒定的情况下,铺下去的自行车数量越多,自行车每日使用次数下降,带来资产收益率核心指标下降。


  • 淡旺季:每天8+次/车的使用率,是不论春夏秋冬。冬天太冷,夏天太热,风吹日晒雨淋的“自行车”出行方式,在冬、夏两季的使用频率如过往自行车销售曲线一样,进入“冰河时期”。每天8+次/车实际上要乘以2倍,在春秋达到16+次/车...

 

5、  地面运维:随着毁损增多、竞争对手破坏增多(越在同一个城市,竞争对手铺车越多,各方侵入对方领地的渗透率增加)等,带来在原业务模型中成本结构内较低的“线下运维成本”的快速提高。“无桩”模式的成本优势进而被削弱。

 

6、  变现方式:如美图、大姨妈这类垂直流量入口的工具型APP也尚未找到较好变现方式,连滴滴的广告收入也与用户量级和市场规模有巨大差距的现在,摩拜和ofo的所谓广告变现、接入电商等所谓的“想象空间”,真的只能想想而已。

 

7、政策风险:首先,分时租赁自行车的数量泛滥,对城市管理造成一定乱象,有可能导致后续不可控政策风险;其次,某些已有政府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城市,如北京、杭州等,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。


 


总之,不管是创业还是投资,更应该从终局想问题。


“繁华过后是忧伤”,无桩分时租赁自行车,商业逻辑和业务模型看似可行,实际上可影响这个行业终局的变量太多,业务模型的关键环节被击碎的可能性很大。


无桩分时租赁自行车,可以成为汽车、公交、地铁外的补充模块。但其“伪共享经济”的特点、资本过热追捧等原因,导致其提前进入了“囚徒困境”。


还是那句话:


 在斗兽场式埋身肉搏的竞争状态下,只有资本作为护城河的项目,

商业价值真的有他们的估值倍数那么大吗 

 

来源 I 长江商业精选

作者 | Erica,私募股权投资人

推荐 | 同创伟业熊剑锋